工匠精神:为湛江崛起铸魂
市总工会联合本报将于5月开设“湛江工匠”专栏,并通过微信、网络等多种媒体,向全社会讲述工匠故事,表达工匠情怀,展示工匠形象,不断扩大“湛江工匠”的影响力。 (4月21日《湛江日报》)
新闻回放
□ 关月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掀起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热议和关注。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发力,还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抑或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工匠精神都被看作原动力之一。后发崛起的湛江,也亟需工匠精神的驱动和给力。寻找“湛江工匠”、宣传“湛江工匠”、学习“湛江工匠”正当其时,我们要用工匠精神为湛江崛起铸魂。
对于“工匠”,人们并不陌生。生活中常见的木匠、铁匠,大家都十分熟悉。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业设计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日新月异。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批量制造”代替了精雕细琢,快餐化、程式化泛滥成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或许还可以凭借低成本的优势占据市场,但如今,大家宁愿“海淘”而不肯将就“低价低质”产品,只有把工匠精神树起来,把产品质量提起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
湛江,这座充满发展朝气的滨海城市,这座奋力开创大工业时代的工业新城,这座致力成为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希望之城,亟需工匠精神的驱动和给力。“互联网+”时代,让企业之间的竞争更“短兵相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取决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简单叠加。相比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湛江有着后发优势,因为我们看得明白,湛江企业要突出重围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短平快”路子,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打造一批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视为生命的企业,才能有望在供给侧成为改革“主攻”方向的今天,成就未来。
与打造一批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相比,培育一代拥有工匠精神的“湛江工匠”,诚然更为迫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术的核心控制力在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培育出一个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湛江工匠”,才有希望打造一批批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才有希望开创出湛江人的大工业时代。这些“湛江工匠”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是湛江后发崛起的中坚。
湛江的各行各业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典范。笔者曾与一位老前辈共事,他在别的同事眼里是个“偏执狂”,对工作有着严苛的完美追求,别人常劝他“差不多就行了”,但他仍然一根筋坚持到底。更令人敬佩的是,直至他退休之时,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与创新。这类具工匠精神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过去,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会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浪费时间”;专注专一、寻求突破,会被一些人指责为“呆板”“乱来”;精雕细琢、慢工细活,会被一些人指责为“效率低下”“妨碍下班”。至于“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一类的声音,更是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要培养出更多“湛江工匠”,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观念上破除上述种种障碍。因此,寻找“湛江工匠”、推出“湛江工匠”专栏报道可谓正当其时。只有宣传好这些工匠精神的典范,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湛江工匠”;只有让“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获得推崇,让“湛江工匠”在各行各业获得尊敬,才能给湛江崛起铸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专业的“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