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创文明>详细内容

【湛江工匠①】机车“医师”杨向东

来源:湛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6-05-12 10:52:50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向东在工作中。 (向东供图)

  

他半路出家,却是湛江港集团唯一拥有“双技师”证书的操作工;他是一名机车修理员,却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湛江港首个劳模工作室——“向东工作室”。杨向东,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分公司机修段机修班班长,从事机修16年来,他通过边干边学、向机车厂专家请教等方式,掌握了机车故障的判断及处理方法,手工记录30余本工作日记,机车的故障到他手上都会“药到病除”,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机车“医师”。
 “机车再复杂也只不过是个机器”
1990年,时年18岁的杨向东技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湛江港条件艰苦、远离市区的第三分公司从事门机维修工作。“条件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能锻炼人的意志,锤炼人的品格,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这个道理。”住在偏僻的调顺岛,远离了喧嚣繁华的闹市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反而让杨向东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利用闲暇时间,他如饥似渴的吸收“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用四年业余时间修完了计算机专业大专课程。
2000年,由于工作需要,杨向东被调到刚刚成立的铁路分公司机修段修理机车。当时的机修段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当时的铁路分公司机修工不到10人,机车6台,设备简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杨向东说,整个机修段的机修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人接受过专业培训,所有的机车维修全靠自学。曾有铁路局的检修人员这样嘲笑他们:“这帮杂牌军想玩转机车这样的庞然大物,简直是痴人说梦!”别人的冷嘲热讽没有打倒杨向东,反而激发了他强大的征服欲,年轻气盛的他在段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机车再复杂也只不过是个机器!
凭什么我就玩不转它,我保证半年之内能处理常见故障,一年之内玩转机车!”
立军令状不是耍嘴皮子,现场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真功夫。这之后,杨向东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白天对更换下来的机车配件进行一一拆解,了解每一个零部件的内部构造;晚上回家查阅各类资料,了解机车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利用随车外委维修的机会,虚心向厂家师傅请教,抓住每次机车厂家技术人员前来指导的机会,认真学习。他口袋里经常装有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机车维修的学习心得。经过半年的摸爬滚打,杨向东很快掌握了机车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再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完全掌握了机车四个系统的故障判断和处理方法,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从2010年开始,他带领团队探索机车自主大轮修工作,四年来,每年进行机车自主大轮修2-3台次,每年节约外送修理费约100万元,并且有效地缩短了维修工期,保障了港口生产用机。
 “要在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干机修16年,杨向东有这样的感悟:“干技术这一行的,就是要在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勇挑重担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话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他调到铁路分公司机修段从事机车维修工作不久,有台GK1C型机车冷却水泵水封失效漏水需更新水封。机修人员接到任务后,便将整个故障水泵从机车上拆卸下来全部解体水泵,耗时两天方能完成更新水封的工作。当时他询问师傅:“更换水封套件,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吗?”师傅回答说:“厂家服务人员来港技术指导时教我们这么干的,再说不解体水泵很难更换水封组件。”听此一说,杨向东心里却在嘀咕:“厂家服务人员教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吗?”于是在解体水泵的过程中,他认真观察水泵的构造特点,下班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泵的结构设计原理,多方论证后,认定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可实现只卸下叶轮便可更新水封的设想。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设计、制作、试验,制作出由拉码、钩子和安装棒三套件组成的拆装水封专用工具,用此工具更换水封只需半天搞掂。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2000年至今,杨向东带领“火车头”QC小组所攻关的《降低机车燃油消耗率》、《降低机车故障率》、《降低机车辅助部分故障率》、《降低机车机油消耗率》等QC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交通部、省级优秀成果奖;“火车头”QC小组荣获“2013广东省南粤之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银奖”。2012年在100#机车大轮修期间,他组织班员对64支柴油机气缸盖的进排气阀进行技改,不但质量保证,同时节约2万多元材料费用;《改装机车GR-1型干式轮缘润滑装置》项目有效减少机械摩擦,缓解机车轮缘损耗,两年节约费用1.5万元,该建议荣获集团合理化建议优秀奖;《创意流动工具柜》项目获得2012年全国TnPM大会金点子优胜奖。此外,他还参与建立了分公司历年机车故障电子信息库,实现全司各站段机车管理资源共享;完成了机车缸套拆装工具改良、机车风泵惯性烧保险改造、防止机车制动杠杆上销丢失等技改项目,并自制改良缸套水压试验工装、机车自阀、单阀试验装置等各专用工属具,累计节约维修成本143.6万元,为分公司安全生产、节支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东工作室”引领技术革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2014年3月,为了鼓励劳模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分公司筹备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湛江港首个劳模工作室——“向东工作室”。工作室吸引了分公司有见解、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集中技术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并采取工作室成员灵活进出的方式,鼓励一些有想法有办法的人员积极参与其中,让方案提出和实施者担当项目第一责任人,让其充分享受奉献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杨向东带领他的团队共完成7项技术攻关、多次疑难故障诊断排除、9项改善性维修、5项合理化建议实施、5件工属具小设计、20余场次技能培训、4份技术指引,开展了《降低制动系统故障率》QC攻关活动,另有二台GK1C机车重联攻关项目正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在降本增效、机车安全生产、机容机貌整治、员工技能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仅在成本管控方面节约资金396.16万元。通过工作室成员的传、帮、带已培育了1名内燃机车司机技师、5名高级内燃机车司机,1名高级内燃机车钳工,10名内燃机车司机,还有1名工作室成员荣获2014年集团公司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技术状元”称号。工作室的《基于无线网络折铁路调车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项目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不断轨应变式动态轨道衡免维护工具软件系统》课题获得全国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二等奖。由于成绩突出,“向东工作室”先后被湛江市、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湛江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及“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才能适应港口发展和管理需要。杨向东感慨地说,在拥有7000多名员工的湛江港,港口工人是根本,虽然他们不像明星那样,万人景仰,万众瞩目,但是扎扎实实的产业工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石。“我们为自己而骄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