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精神在喀麦隆闪亮
![]() |
工程质量管理小组员工在检查喀麦隆深水港项目防波堤推填质量。 杨建冲 供图 |
湛江日报记者 林小军
在非洲中西部,位于大西洋几内亚湾畔的喀麦隆共和国,热带雨林风光独特迷人,奔放的中非土风音乐舞蹈享誉世界。然而,对于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局三公司)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项目部工程质量管理小组的年轻人来说,面对的不仅是独特的自然之美和浓烈的异域风情,更多的是艰苦和挑战。
异域拓荒 劈路前行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一期工程是喀麦隆政府与中国政府加强全面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中国标准”在中非推行的桥头堡工程,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为此,2011年6月,四航局三公司专门成立了喀麦隆项目部,承担该项目的建设。同年11月,克里比深水港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成立,成员6人,年龄段为31-35岁,都是年富力强的技术员。
当四航局三公司克里比港项目的建设者到达项目所在的偏远小城时才发现,施工区域被莽莽的原始森林覆盖,道路仅能通到施工现场一公里外。举目之处,除了树,还是树。施工所需的路桥、通讯、营地以及勘探资料、设计图纸、测量桩标、控制网点等全无踪影。在项目总工饶华亮的带领下,项目人员当即用敲惯键盘画惯图纸的手,抓起利刃,劈路前行……
隆重的开工典礼后,项目领导班子带着年轻的团队开始策划施工技术。负责项目全面管理的项目经理杨建冲提出,要让“中国建造”的形象,在此一炮打红。为此,项目部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两名项目经理饶华亮、杨建冲和技术员刘响、陈振宁、梁剑红、曾少华承担起重任。
万事开头难,这支代表中国码头建设高水平的团队,拓荒行动一开始便遇上了磨合难题。饶华亮和咨工、业主一打交道,发现对方往往耸肩摊手:“饶,我支持使用中国标准施工,但首先要让我明白中国标准。”
在最短时间内,饶华亮组织人员逐条逐句翻译出最新中国标准的英文版,并做了大量的细化诠释标注,制定了系列交流培训活动计划。每周组织工程专业英语及口语培训。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邀请业主、咨工专家一同参与项目技术讨论、讲解管理程序等。经过半年时间的集中学习,交流培训,中外工作人员迅速磨合,中国标准,在异域生根,工程施工、验收逐渐顺利起。
恶劣环境 历练意志
年降雨量超2000毫米的喀麦隆每年年雨季长达6个月,晴朗的施工期尤为宝贵。为此,所有参建中方人员采取封闭管理模式,每8个月才有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
项目建设伊始,正值雨季,被淋得浑身湿透是员工们的家常便饭,加上物资匮乏、人员不足等不利因素,客户及社会各方均对这一工程表示担忧。对此,质管组坚守“匠心智造”服务理念,以“浇注满意工程”为目标,强化现场施工管理力度,确保项目履约,客户满意。
质管组唯一的年轻女组员梁剑红原本白皙的皮肤很快变得又黑又粗,更难受的是,热带雨林无处不在的蚊子时时“狂轰滥炸”,带来非洲疟疾的威胁。烈日下,组员们不得不穿着长衣长裤的“标配工装”。由于防蚊等卫生条件有限,连身体强壮的饶华亮和曾少华都有多次“打摆子”的经历。
雨季里极度泥泞的地貌,不但令重型施工机械寸步难行,还带来了日常食物补给的困难,除事先收集的干粮能保证供给外,其他生活用品样样俱缺,尤其是新鲜蔬菜,即便是出行较便捷的旱季,也要从200多公里外运回,而且除了苞菜、土豆、西红柿、辣椒,再无其它品种。啃干粮,干“洋活”,成了质管组员的日常生活生动写照。直到后勤部门自力更生建起的小农场取得禽、畜、果菜的收获后,这一供应短缺才得以缓解。
“这样恶劣的环境、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对心理、生理,都是严重的挑战。”现任质管组长杨建冲回忆说,“每次探亲后回到喀麦隆工地,单飞行航程就20多小时,下飞机时,脚都肿得穿不上鞋子了……”参建克里比深水港项目的所有中方人员均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千方百计 匠心智造
尽管困难重重,但建设者们在施工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严格施工,浇注精品工程。
在工艺优化的方方面面。建设者主动为客户节约成本,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质管组都组织施工流程专题钻研,如施工中将前墙模板两块合为一块,侧墙模板三块合为一块的工艺,减少起吊次数;沉箱安装期间通过对大量潮水数据记录的分析计算,优化了沉箱安装方案;将堤心石的护面块石理坡施工与扭王块安装作业同步进行,有效减少了风浪对防波堤的冲刷破坏。为提供精确的潮汐数据,在质管组员全日轮班,每隔一小时便用简易浮标,观测潮位并记录,由于长年坚持,到工程结束时,不但提供了客户满意的精品工程,还填补了当地的潮汐数据的空白。
在质量管理方面,组员对每道工序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部分需连续作业的分项工程,质管组员们逐块模板、逐根钢筋,逐个螺母随报检随验收,有效地杜绝了因工期紧张而牺牲质量现象的发生。质检人员拿着卷尺,背着图纸,载着仪器的忙碌身影,不分昼夜地覆盖到工地的每一个角落。
面对艰苦的施工环境,组织科技攻关破解质量难题,成了质管组的重点工作。因当地缺乏施工需要的淡水河砂而该用的机制砂,在道路混凝土面层施工时曾出现不同程度的起粉、脱皮等现象。项目总工饶华亮马上叫停道路面层施工,立即组织质管组开展技术攻关。通过11次的会议讨论,近4个月的反复试验验证,改进机制砂配料、抹面等工艺,确保了专项技术在精品工程上的成功运用……
这批来自中国的码头建设者,在条件艰苦的异域,闯过了道道难关。质管组匠心智造的工作精神换来了累累硕果:QC成果《提高机制砂混凝土面层光洁度》使该小组荣获2014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减少挡浪墙表面裂缝》 QC成果再次使该小组荣获201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为争创国优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参与的中非首个项目在喀麦隆一炮打响,劳动竞赛活动、履约能力及满意品牌得到了客户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后续的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进港道路整治工程的竞标过程中,经过多方的综合评选,项目部顺利获得了该项目LOT2标段承建权,为中国交建进一步开拓中非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